在中醫藥的寶庫中,有一個著名的方劑叫做「天王補心丹」。這個方劑不僅在醫學界廣為流傳,還在文學作品中留下了痕跡。名著《紅樓夢》中就有林黛玉服用此藥的情節。據傳說,這個方劑是由佛教中的護法天王傳授給人間高僧的。
天王補心丹的傳說
天王補心丹的傳說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當時有一位著名的高僧道宣和尚,他勤奮修行,特別擅長一種苦行之法:在連續九十天的時間內,只行走或站立,不眠、不坐也不卧,專一持念佛之名號。這種苦行非常艱難,普通僧人難以堅持,但道宣和尚一生中進行了二十一次這樣的苦行,可見其修行之苦。
然而,由於他過度勞累,心力耗損太大,最終得病。這時,佛教中的四大護法天王之一的毗沙門天王出現在他的夢境中,傳授給他一個補心之藥方。道宣和尚使用這個藥方治好了自己的病,得以繼續苦行修煉。毗沙門天王又被翻譯為「多聞天王」,是四大天王之一,通常寺廟的第一個大殿供奉的就是這四大天王。
南宋古籍《佛祖統紀》中也有記載: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道宣和尚「心勞疾發,毗沙門天王授以補心之方」。道宣和尚並沒有私藏這個方劑,而是傳了出去,歷代流傳不絕,這個藥方因此被稱為「天王補心丹」。
然而,關於這個方劑的具體配伍,許多書籍中並無明確記載。直到明末,有一位叫洪基的儒醫,專心收集研究醫書典籍,訪求四方名醫,歷經二十年,辛苦求得方劑數以萬計,其中就有「天王補心丹」的配方,並將其記錄在自己的著作《攝生秘剖》中。至此,「天王補心丹」的配方才為大眾所知。
天王補心丹的功效與應用
天王補心丹屬於安神劑,主要功用是「滋陰清熱,養血安神」。它主要用於改善因憂愁、思慮過多而導致的陰血暗耗,使心腎兩虧,陰虛血少,虛火內擾的現象。這個方劑是治療陰虧血少、虛熱內擾、神志不安的有效良方。
天王補心丹主治思慮過度、陰虧血少、心腎不交、神志不安所引起的心悸、心律不整、失眠、虛煩、容易疲勞、夢遺、健忘、大便乾燥、手足心熱、神志不安、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而數等症狀。
當「心經」陰血不足,虛熱內擾,心失所養時,會出現一系列疾病。《黃帝內經》提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所以,心神不寧的症狀主要發病在中醫的心臟。《黃帝內經》又說:「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如果一個人體內陰虛或思慮勞心過度,耗傷心經陰血,心失所養,不能藏神,就會出現心悸、失眠。
由於心主血脈,氣血充盛時心神得養,則智力敏捷,精神充沛。如果勞心過度而傷及心血,心血不足,就會感到疲累。
當一個人體內陰血不足時,虛熱內生(虛火)而擾心,就會造成手足心熱、虛煩,嚴重時男性會出現夢遺。心火上炎時就會出現口舌生瘡。由於「舌為心之苗」,心陰不足時,體內陰虧血少、虛熱內擾而陰虛火旺,所以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天王補心丹以滋陰清熱,養血安神,滋陰養血為目的,具有滋水伏火、補心安神的功能。方中:
重用生地黃,滋陰養血清熱。
天冬、麥冬、玄參是甘寒多液之品,可以輔助養陰清熱,補虛勞損,補五勞七傷,滋心陰,解除心熱。
運用當歸補陰血,補虛勞且養新血。
運用丹參「養神定志,補新生血」,具有補心定志,安神寧心,治健忘怔忡,驚悸不寐的功效。
運用補氣要藥人參以「補五臟,安精神」,茯苓「益脾寧心」益心氣使氣旺則血生,並均有寧心安神之效。
又運用酸棗仁、遠志、柏子仁養心安神,其中酸棗仁「主煩心不得眠」,遠志「治驚悸不寐」,柏子仁「養心氣潤腎燥,益智寧神」。
古方以硃砂為衣,以增其清熱安神之效。由於硃砂有毒性,現代的天王補心丹早已移除硃砂。
天王補心丹的功效目的與「歸脾湯」、「炙甘草湯」、「酸棗仁湯」類似,目的都在於改善心悸、心律不整、健忘、失眠之證。天王補心丹重用生地黃滋陰清熱,配合安神的中藥。「歸脾湯」運用補氣養血,健脾養心中藥。
加減法:失眠較重者,可酌加龍骨、磁石等以增其重鎮安神之功。心悸怔忡,睡眠不安,可酌加龍眼肉、夜交藤以加強養心安神之效。如有遺精滑泄,可酌加金櫻子、芡實、牡蠣等以固腎澀精。
現代運用於神經衰弱、冠心病、精神分裂症、心臟病、精神官能症、甲狀腺機能亢進、更年期綜合症等所致的失眠、心悸,以及復發性口瘡等屬於心腎陰虛血少者。
食療配合輔助治療
在服用天王補心丹的同時,配合一些食療方法可以更好地促進療效。
例如,可以多食用一些滋陰清熱的食物,如銀耳、蓮子、百合、枸杞等。這些食物可以幫助滋養陰血,清熱安神,與天王補心丹的功效相輔相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古方含有硃砂有毒,不宜長期使用。現代科學中藥不含硃砂,可以服用。本方滋陰之品較多,對脾胃虛弱、納食欠佳、大便不實者,不宜長期服用。
結語
天王補心丹是一個歷史悠久且功效顯著的中醫藥方,適合用於治療因心腎陰虛血少而引起的多種症狀。通過正確的使用和食療配合,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滋陰清熱,養血安神的功效,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