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定喘湯:宣降肺氣,清熱化痰的良方

作家相片: Hongji MedicalHongji Medical

定喘湯的组成与用法


定喘湯,又名Arrest Wheezing Decoction,出自《攝生眾妙方》,屬於理氣劑。其主要成分包括:

  • 白果:去殼,砸碎炒黃,二十一枚(9g)

  • 麻黃:三錢(9g)

  • 蘇子:二錢(6g)

  • 甘草:一錢(3g)

  • 款冬花:三錢(9g)

  • 杏仁:去皮、尖,一錢五分(4.5g)

  • 桑白皮:蜜炙,三錢(9g)

  • 黃芩:微炒,一錢五分(4.5g)

  • 法制半夏:如無,用甘草湯泡七次,去臍用,三錢(9g)


定喘汤
定喘汤

定喘湯的功效與主治


功效

定喘湯的主要功效是宣降肺氣,清熱化痰。


主治

定喘湯主要用於治療痰熱蘊肺所致的哮喘。其症狀包括哮喘咳嗽、痰多氣急、痰稠色黃、或微惡風寒、舌苔黃膩、脈滑數。


定喘湯的配方

定喘湯的配方包括以下幾種中藥材:

  1. 麻黃

  2. 杏仁

  3. 甘草

  4. 半夏

  5. 黃芩

  6. 桑白皮

  7. 銀杏

  8. 款冬花

  9. 蘇子


定喘汤
定喘汤

宣肺平喘組

  • 成分:麻黃、杏仁

  • 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疏通肺氣,化痰止咳,使呼吸通暢。

調和增效組

  • 成分:甘草

  • 功效: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猛烈對肺部的刺激,避免燥熱傷肺,增強整體療效。

降逆化痰組

  • 成分:半夏

  • 功效:降逆止嘔,燥濕化痰,改善呼吸道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清熱化痰組

  • 成分:黃芩、桑白皮

  • 功效:清熱瀉火,降氣平喘,使肺氣宣降,達到平喘止咳的效果,抑制痰液生成,促進痰液排出。

斂肺定喘組

  • 成分:銀杏、款冬花、蘇子

  • 功效:斂肺定喘,祛痰止咳,有效緩解哮喘和咳嗽等症狀。



定喘湯的用法


定喘湯的用法通常是將上述藥材用水煎煮,然後分次服用。具體用法如下:

  • 用水量:450毫升

  • 煎煮時間:煮取300毫升

  • 服用方法:每服150毫升,不拘時,徐徐服之。




定喘湯的主治功效


定喘湯具有宣肺平喘、清熱化痰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外束、痰熱內蘊所致的哮喘、咳嗽、痰多氣急、痰稠色黃、或微惡風寒、舌苔黃膩、脈滑數等症狀。

定喘汤
定喘汤主治

現代應用


定喘湯在現代醫學中常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等,辨證屬痰熱蘊肺者。


食疗配合辅助治疗


在使用定喘汤的同时,配合适当的食疗可以增强疗效。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梨汤:梨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可以将梨切片煮汤,加入少量冰糖,有助于清热化痰。

  2. 银耳莲子羹:银耳和莲子都有润肺生津的作用,煮成羹汤,可以辅助定喘汤的清热化痰功效。

  3. 百合粥:百合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与大米煮成粥,可以辅助治疗咳嗽和哮喘。



注意事项

定喘汤由温燥的药物组成,内无痰热者不宜使用。哮喘日久,肺肾阴虚者,不宜使用。


结语

定喘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外束、痰熱內蘊所致的哮喘、咳嗽等症狀。其配方包括麻黃、杏仁、甘草、半夏、黃芩、桑白皮、銀杏、款冬花、蘇子等中藥材,各成分具有不同的功效與作用,共同協作以達到宣肺平喘、清熱化痰的治療效果。


29 次查看
  • 中氣
    中氣,即中焦之氣。因脾胃位居中焦,故一 般將脾胃之氣稱作 “ 中氣 ”。 中氣的生成, 一般認為由布散於中焦的元氣與脾胃運化生成的水穀精氣相合而成。 中氣主要分佈於中焦,布散於脾胃、腸道之 間 , 並升上達下 , 斡旋不息 。 中氣的主要功能包括三個方面: 一 、是主司氣機升降。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中氣 充沛和諧,則肝脾之氣健升,肺胃之氣順降, 升降通暢,諸髒皆安。 二、是鼓動脾胃納運。 中氣充沛,則脾升胃降無異,水穀受納運化 正常,水谷精微不斷營生,以化生氣血,充養 全身。 三、是維持內臟居位。內臟之所以維持其相對恒定的位置,取決於中焦脾胃之氣的升降相因。
  • 氣的概念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不斷運動的精微物質。 人體之氣的生成來源主要有三,即稟受父 母的先天精氣、飲食物中的水穀精氣和存在於 自然界的清氣。 氣對於人體具有多方面的重要生理作用, 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等生理功能的正 常進行,無不依賴于氣的生理效應。 大致歸納 起來,氣的生理作用主要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等五個方面。
  • 宗氣
    宗氣,是積聚於胸中之氣。宗氣積聚之處 稱為“膻中”(兩乳之間),因其為宗氣最集中的 地方,故又名“氣海”。 宗氣,是以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與脾胃從飲食物中,運化而生成的水穀精氣為其主要部分。 宗氣的主要功能有二: 一、是走息道以司呼 吸。凡呼吸、語言、聲音皆與宗氣有關。宗氣充 沛,則呼吸和緩而節律均勻,語言清晰而聲音洪 亮;反之則呼吸短促,語聲低微。 二、是貫心脈而 行氣血。凡心臟的搏動,氣血的運行,皆與宗氣 有關。若脈象和緩,節律一致,有神有根者,均為宗氣充沛的表現。反之,脈來躁動散大或微弱無力、以及脈律不齊等,則表示宗氣不足,甚或虛脫 。
  • 衛氣
    衛氣是運行於脈外之氣。衛氣之名,因其 具有護衛肌表、抵禦外邪作用而得之。 衛氣的分佈,因其性悟疾滑利,不受脈管約束,故可“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素問 ·痹論》)。說明衛氣散佈于周身,外達皮膚肌肉之間,內布胸腹肓膜——胸腔膈膜之內之處。 衛氣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三方面: 一、是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臨床上若見易傷風感冒發熱者,多從衛表不固論治,其理論根據即在於此。二、是溫養臟腑、肌肉、皮毛等。衛氣有較強的溫煦作用。若衛陽虛損,溫煦之力減弱,可出現形寒、肢冷和體溫降低等寒象。若衛氣鬱滯, 鬱而化熱,則可出現發熱、惡熱等熱象。 三、是調節腠理開合,控制汗液排泄,即《靈樞 · 本藏》 說的衛氣有“司開合”的功能。
  • 營氣
    營氣,又名“榮氣”,是行於脈中之氣。 營氣的分佈和運行,在《素問 · 痹論》有明確論述,指出其“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 說明營氣進入脈中,循脈運行全身,內注臟腑, 外達肢節,終而複始,營周不息。 營氣的主要功能: 一、是化生血液, 二、是營養全身。營氣人於脈道,並使津液亦滲人脈內,兩者結合,生成血液。 所謂氣能生血,主要指的即是:營氣化生血液。營氣由水穀精微中的精專部分化生,是臟腑、經絡等生理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對人體生命活動的維持起著重要作用。 《內經》言營氣“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以榮四末”等,正是強調營氣具有營養作用。
  • 元氣
    元氣是人體中最本原的氣。 元氣以腎中精氣為其主要成分,由腎中精 氣所化生。 元氣的分佈,遍及全身,無處不到,臟腑經 絡、形體百骸、五官九竅等組織器官,均為元氣升降出入之宇。 元氣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二: 一 是推動和激 發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二是推動和激 發臟腑、經絡等的生理活動。 若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久病耗損,腎中精氣不足,元氣生化乏源,則可產生種種病變。
  • 津液與臟器的關係
    津液的輸布涉及脾、肺、腎、 肝、三焦等臟腑功能。 脾對津液轉運輸布,可稱 為“脾氣散精”。 脾的散精作用, 一方面將津液 上輸於肺, 一 方面將津液直接布散於全身。 肺在津液代謝中的作用,稱為“通調水道”或“肺主行水”。 肺接受脾轉輸而來的津液後, 一方面通 過肺氣的宣發,將津液向上向外布散於人體的體表皮毛,並將多餘水液代謝轉化成汗液排出體外;一方面通過肺氣的肅降,將津液向下向內 輸布至腎與膀胱,在腎與膀胱的氣化作用下成 為尿液排出體外。 腎對津液的輸布代謝起著主宰作用,稱之為“腎主水液”。腎主宰津液代謝 主要表現於兩個方面: 一是腎氣腎陽推動、激 發一切參與水液代謝的臟腑功能;二是腎的氣化功能決定著尿液的分泌量和排泄量,而尿液排泄量的多少對整個水液代謝的平衡至關重要。 肝主疏泄,調暢全身氣機,氣行則津行,促進津液的輸布。 津液代謝產物的排泄,主要通過出汗、呼氣、排尿、排便等途徑完成。 出汗、 呼氣的正常,主要有賴於肺的功能。肺氣宣發, 將津液輸布至體表皮毛,受陽氣蒸騰而成為汗液,由汗孔排出體外。 肺主呼吸,肺在呼氣時亦 散發一部分津液(水分)。尿液為津液代謝的最 終產物,其形成涉及眾多臟腑功能,尤以肺、腎 為最。肺主肅降,下輸津液,才使尿源不竭。 腎在維持人體津液代謝平衡中起著關鍵作用,故有“水為至陰,其本在腎”之說。糞便排出也會帶走一 部分津液。 綜上所述,津液代謝的生理過程需要多個 臟腑的綜合調節,其中尤以脾、肺、腎三髒為要, 故《景嶽全書 · 腫脹》指出:“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 津液的功能
    津液的功能主要包括:滋潤濡養、化生血液、調節陰陽、排泄廢物等方面。 滋潤濡養:津液以水分為主體,故有很強 的滋潤作用;津液又富含各種生命必需物質,故有一 定的營養功能。分佈於體表的津液,能滋潤皮膚、濡養肌肉,使皮毛光澤、肌肉豐潤;流注於體內的津液能滋養臟腑、滑利經脈,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化生血液 :津液經孫絡滲入血脈之中,與營氣相合,成為化生血液的基本成分。若血液因故而驟減,津液亦可滲入脈內,補充血液的不足。津液可使血液充盈,並濡養和滑利血脈。 若因大汗、大吐、大瀉或高熱等使津液急劇耗傷,則在傷津脫液的同時,迴圈血量亦可隨之減 少 。 調節陰陽:津液作為陰精的一部分,對調 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作用。人體陰陽 的正常與否,與津液的盛衰密切相關。 寒冷季節或衣少之時,皮膚汗孔閉合,津液不能外 泄而散熱,有利於保溫禦寒;溫熱季節或衣多之時,皮膚腠理開張,津液借出汗形式散發熱 量,由此調節機體的體溫恒定和陰陽平衡,從而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 若津液嚴重不足,無源作汗,則體溫的調節、陰陽的平衡即不能正常維持。 排泄廢物:津液在其自身的代謝過程中, 將機體的代謝產物通過出汗、排尿等方式不斷 地排出體外,使機體各臟腑的氣化活動正常。 若這一作用受到損害或發生障礙,就會使代謝產物或毒性物質瀦留於體內而致病。
  • 津液的生成
    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體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內在液體及正常分泌液,如:胃液、腸液、唾液及適量的涕、淚等。 至於汗液、 尿液等也是正常分泌液、排泄液,在《黃帝內經》 亦將其視為津液範疇。但因汗液與尿液等一旦 生成後,不再為機體所利用,故一般已不將其列為津液範圍。 津液的生成:主要有賴於脾、胃、腸吸收飲食水穀中的水分及營養。 胃主受納,飲食水穀首先入胃,經初步消化後下傳小腸。在脾氣運 化的推動下,小腸分清泌濁,吸收水分及精微, 故有“小腸主液”之說。而後再傳大腸,大腸亦 吸收 一 部分水液,但此時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 已所剩無幾,即所謂“大腸主津”。(津清稀如水 分,液稠厚多營養)
  • 津液和血液
    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穀精微,均有滋潤和 濡養作用。津液滲入于孫絡,成為血液的組成 成分,所謂“津能生血”。運行脈中的血液,滲於 脈外則化為津液,所謂“血可化津”。 故有“津血同源”、“津血互化”之說。津液與血,在生理上 相互為用,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血液不足可 以導致津液虧損,津液虧損又可導致血液不足, 故有“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之誡。
  • 血與臟器
    心主行血:心有主宰 一 身之血的作用,並 能推動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對血的推動作用 是由心氣來完成的,所以,心氣的強弱,是維持 血行力量和血流速度的關鍵所在。 肺主氣而司宣 降 :肺 主 一 身之氣,血的運行靠氣的推動,肺通過宣發和肅降作用協助心主行血。肺氣宣發的運動狀態,有助於血向外 向上布散;肺氣肅降的運動狀態,有利於血向內 向下運行。 肝主疏泄而藏血:肝的疏泄功能重在調暢氣機,因氣行則血行,故隨之亦保持了血行的通暢。肝主藏血,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和防止出 血三方面意義。“人臥血歸於肝”(《素問 ·五藏 生成》)。 人在安靜時,外周迴圈中多餘的血貯 藏於肝;人在活動時,根據人體各處的不同需 要,肝能調節血量的分佈。 脾主統血:脾除化生血液供給水穀精微 外,還能統攝血液,使其行於脈中而不致外溢。 綜上所述,推動血液運行的原動力在心;協助行血,調節血量分佈的是肺與肝;貯藏、統攝血液,防止出血的是肝與脾。
  • 血的概念
    血,運行於脈中,循脈流注於全身,具有營養和滋潤作用,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 動的基本物質之 一。《靈樞 · 決氣》說: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中焦”即是指脾胃;“受氣”,即是指脾胃運化生成的水穀精微化生營氣。 精藏於腎,血藏於肝,腎精肝血之間可以相互資生,相互轉化,故有“精血同源”之說。 血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維持人體臟腑、形體、官竅等組織器 官的生命活動。血液充盈,則面色紅潤,皮膚柔潤,毛髮潤澤,筋骨強健,肌肉豐滿, 臟腑安和。 其二,維持機體的正常運動和感覺。《素 問 · 五藏生成》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血液充盈,則感覺與運動正常;血液虛少,則可見頭暈,目花,夜盲,耳鳴,四肢麻木,運動無力, 筋骨拘攣,甚至痿廢不用。 其三,血是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若人體血液充盛,血脈和調,則表現為精神充沛,神志清醒,感覺靈敏,活動自如;若血液虧虛,則可見精神衰退、不耐思考、反應遲鈍、健忘或失眠、驚悸等症;若熱入血(血熱),則多見失眠多夢,煩躁不安。
  • 心主神志
    心主神志,出自《素問 · 宣明五氣》的“心藏 神”,以及《素問 · 靈蘭秘典論》的“心者,君主之 官,神明出焉”。故心主神志亦可稱“心藏神”、 “心主神明”。心主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由心所主宰、統管,是心的主要生理功 能之一 。 心主神志功能的外在表現主要包括精神、 意識、思維和睡眠四個方面。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則精神振奮,意識清晰,思維敏捷,睡眠安穩。 現代醫學認為,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為腦 的重 要功能,心臟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並無 直接關係。古代醫家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的長期觀察以及臨床療效的驗證,得出“心主神 明”這一論斷。 《靈樞 ·邪客》雲:“心者,五臟六腑 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髒堅固,邪弗能容 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指出心功能狀態改變可出現神明異常。神明功能異常,亦常伴有心臟功能的改變。如人憤怒激動時,常感到心跳加速加強。《醫學正傳 ·怔忡驚悸健忘》謂:“驚悸者,驀然而跳躍驚 動,有欲厥之狀,有時而作者是也”。指出恐懼易驚等神明功能異、常常伴有心跳的改變。
  • 心與脈象、舌像、面像
    心在體合脈:心有主管血脈和推動血行的 功能。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有賴於心之陽氣的推動和心之形質的無損。 若心氣不足、心陽不振或心臟有損,則易致脈象虛弱無力,滯澀不 暢,甚或結代等。 通過對舌的觀察,可以瞭解心主血脈 和 主神志的生理功能。舌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司味覺和表達語言,所以《靈樞 · 脈度》說: “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心的功能正常,則舌體紅活榮潤,柔軟靈活,味覺靈 敏,語言流利。如果心的生理功能異常,則可 導 致 味 覺 的改變和舌強語謇等病理現象 。 因此,心有病變,常常可以在舌上反映出來。如 心的陽氣不足,則舌質淡白胖嫩;心的陰血不 足,則舌質紅絳瘦削;心火上炎,則舌質紅赤, 甚則生瘡;心血瘀阻,則舌質暗紫,或有瘀斑; 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又可出現舌卷、舌強、語謇或失語等現象。 心在志為 喜:喜,是五志、七情中惟一屬於 良性的情緒反映。適度的喜樂能使血氣調和, 營衛通利,心情舒暢,有益於心身健康。《素問 ·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但過度的喜樂,亦可損傷心神,即所謂過喜傷心, 以致心氣渙散,樂極生悲。反之,若心神過亢, 心火亢盛,則可出現喜笑不休的病態。 心在液為汗:汗為津液所化,血與津液同 出 一 源,中醫學謂之“津血同源”、“汗血同源”。 而一身之血為心所主,故謂汗為心液。 誠如李中梓在《醫宗必讀 ·汗》中所說:“心之所藏,在 內者為血,發於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 臨床上,汗出過多,可耗傷心之氣血,易見心悸怔忡等症。若大汗淋漓,氣隨津脫,可致亡陽氣脫之危候。 反之,心氣大虛、心陽虧虛之人,自汗不 止亦為常見之症。也有文獻從心主神志角度解 釋汗為心液的理論,指出人在焦急、驚恐、膽怯 狀 態 下 , 容 易 出 汗 。 心其華在面:心的生理功能的華彩,通過 面部色澤得以反映。人體面部血脈極為豐富, 十二經脈氣血皆上注於面。而心主行血,其充在脈,故面部色澤華彩的變化,可反映心脈氣血 的運行和盈虧狀態。 心主血脈功能健全,氣血 充盈,迴圈通暢,則面色紅潤,光彩有神而有光澤;心脈氣血不足,則面白無華;心脈氣血瘀阻, 血行不暢,則面色晦暗、青紫;心脈氣血暴脫,則 面色立見蒼白,灰滯不澤。
  • 肺的功能
    肺在臟腑中的位置最高,故有“華蓋”之名。 肺為“嬌髒”是因為肺葉嬌嫩,既不耐寒,又不耐熱,且肺系上連喉嚨,開竅於鼻,外合皮毛, 直接與外界相通,易受外邪侵襲而發病,故有 “嬌髒”之稱。 肺既主管呼吸之氣,又主宰 一 身之氣的生 成和運行,故稱其為“氣之本”。肺既主司呼吸, 影響氣的生成與調節;又主通調水道、朝百脈, 使氣、血、津液調和。 而氣、血、津液調和,則全身生理活動正常,反之則百病由是而生。因此 認為,肺治理調節了氣血津液,也就治理調節了全身。猶如中央政府通過對政治、經濟、軍事、 文化的治理調節,以統治全國一樣,故稱肺為 “ 相傅之官 ” 。 肺主呼吸之氣,強調肺有主司呼吸運動的 生理作用,亦即肺從自然界吸入清氣和呼出體 內濁氣,實現體內外氣體交換的新陳代謝過程。 肺對全身氣 機皆具有調節作用。肺的呼吸運動是氣的升降 出入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肺有節律的一呼一 吸,是維持和調節全身氣機正常升降出入的重 要 因 素 。 “通”,即疏通、通導。“調”,即調節、調暢。 “水道”,是指機體水液運行和排泄的通道。肺 主通調水道,就是指肺的宣發和肅降對機體水 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起著疏通和調節的重要 作用,故有“肺主行水”、“肺為水之上源”之說。 肺朝百脈,即是百脈皆朝(聚會)於肺,也就是說,全 身的血液均通過百脈聚會於肺,通過肺的呼吸 進行氣體交換,然後再輸布到全身。肺對血液運行的作用,也有人將其稱為 “ 肺 助 心 行 血 ”。 肺主治節,即肺對 全身生理功能具有某些治理和調節作用。人身之氣的主持與調節方面,主要即是對人 體氣、血、津液的治理與調節,而氣、血與津液是 全身所有臟腑、形體、諸竅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氣、血、津液調和,則全身生理活動正常,反之則百病由是而生。
  • 心主血脈
    心的主要生理特性是:心為火髒。心在五 行屬火,且與六氣中的暑熱之氣相通。因此,中 醫學稱心為火髒,而心的特性多與火有關。火 之光明,可以燭照萬物,故心陽能溫養五臟六 腑,周身上下。然而心火之炎熱,需要有與之相 反的寒涼之氣與其相配,才能相互制約,使心火 不致太亢。故《素問 · 宣明五氣》指出:“心 惡熱。” 心主血脈,首 見於《素問 ·痿論》所說的“心主身之血脈”。其涵義,若合而言之,即指心有推動血液在脈道中 正常運行的生理作用。全身的血液依賴於 心氣的推動而在脈中運行於周身,從而發揮濡 養作用。全身的脈絡均與心臟相連,網路于周 身,是血液運行的通道。 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與否的前提條件: 一是 心氣充沛,二是血液充盈,三是脈道通利。 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其外在表現主要包 括脈象、面色、舌象以及心胸部的感覺等四個方面。 這是因為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開竅於舌,居於胸中的緣故。若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正常,則脈象和緩有力,面色紅潤光澤,舌色紅活榮潤。若心氣不足,血液虧虛,脈道不利,則 脈象、面色、舌象等可見異常現象,心胸部也會出現異常感覺 。
  • 肺的特性
    肺為嬌髒喜清肅:肺司呼吸而外合皮 毛,開竅於鼻,喉屬肺系,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通, 易受外邪的侵襲,不耐寒熱,故有“嬌髒”之稱。 寒熱燥濕之外邪,均易襲肺;痰飲火熱之內邪, 亦易傷肺。肺體清虛,質地疏鬆,古人喻之為 “虛如蜂窠”。肺喜清肅的特性,指肺氣的通降, 能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潔 淨 。 肺氣有宣發、肅 降的生理特性,猶如噴泉,噴吐布散後複又清肅下達。 通過肺氣向上、向外的宣發以及向下、向 內的肅降,肺完成其眾多的生理功能。 肺的宣發和肅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運動。在生理情 況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在病理情況下,則又常常相互影響。 宣發與肅降正常,則氣道通暢,呼吸調勻, 體內外氣體得以正常交換,水液代謝和血液循 環都得以維持。如果二者的功能失去協調,就 會發生“肺氣失宣”或“肺失肅降”的病變,出現 喘、咳、痰飲、肺氣上逆等證。正如《素問 ·藏氣 法時論》所說“肺苦氣上逆”以及《素問 ·至真要 大論》中“諸氣胰鬱,皆屬於肺”。
  • 臟腑學說
    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根據生理功能特點的 不同,可分為髒、腑、奇恒之腑三類。 五臟生理功能的共同特點是化生和貯藏 精氣。六腑生理功能的共同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穀。 所謂“滿而不能實”和“實而不能滿”,主要是針對藏精氣和傳化物的不同特點而言,如唐代醫家王冰注雲:“精氣為滿,水穀為實。五臟但藏精氣,故滿而不實;六腑則不藏精氣,但受水穀,故實而不滿也。” 五臟必須保持精氣充盈,故在病理狀態下,以虛證為多,治宜補虛為主;六腑則須保持 通暢不滯,故在病理狀態下,以實證為多,治宜 瀉實為主。近年來有學者指出,臟腑功能的藏 與瀉是相對而言的。 五臟主藏,然藏中有瀉,如腎主藏精,盈滿而瀉;六腑主瀉,然瀉中有藏,如小腸主受盛化物,又吸清主液。 對五臟虛中夾實之證,在 補虛的同時,應佐以疏通五臟、調暢氣機之瀉法;對六腑實中夾虛之證,在瀉實的同時,也宜採用以補開塞、補瀉結合之治法。
  • 肺與皮、鼻、憂愁
    肺在體合皮:皮,即皮膚,為一身之表,包 括皮膚、汗孔、毫毛等組織,依賴於肺布散的衛 氣和津液的溫煦和濡養,成為機體抵禦外邪侵 襲的第一道屏障。 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則皮膚緻密,毫毛光澤,抵禦外邪侵襲的能力較強。 肺的功能失常,如肺氣虛,宣發衛氣 和輸精于皮毛的生理功能減弱,則衛表不固,抵禦外邪侵襲的能力降低,可出現自汗不止和易於感冒,或見怕風惡寒等現象。 若肺氣壅滯,衛表鬱阻,則腠理閉塞,可見發熱惡寒、無汗膚幹等症。 肺開竅於鼻:鼻為嗅覺器官,是呼吸之氣 出入的通道,與肺直接相連,故稱其為肺之竅。 肺與鼻關係密切,鼻的通氣和嗅覺的功能,均依賴於肺氣的作用。另外,肺部的疾病也多由口鼻吸入之外邪引起。 肺在志為憂:憂愁為非良性刺激的情志活 動,尤其是在過度憂傷的情況下,極易損傷機體 正常的生理活動。 中醫學認為,“悲則氣消”,悲 憂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是損耗人體之氣。因肺主氣,故悲憂過度易於傷肺。在肺氣虛弱時,機體對外來不良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亦容易產 生憂愁悲傷的情志變化。 肺在液為涕:涕是由鼻黏膜分泌的黏液, 中醫學認為,其由肺津上注於鼻而化生。涕有潤澤鼻竅的功能,而鼻為肺之竅。故在五臟化 液理論中,涕為肺之液。在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時,涕能潤澤鼻竅,使鼻既不乾燥,亦不涕液外流。 若肺感風寒,則鼻塞,多流清涕;若肺感風熱,則鼻塞,多流濁涕;若感受燥邪或肺陰不足, 則鼻腔乾燥無涕。 肺其華在毛:毛,指附於皮膚的毫毛。肺 的生理功能的華彩可通過毫毛的色澤來反映。 因單獨觀察毫毛在臨床不甚實用,根據《內經》 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的論述,後多合稱 “肺主皮毛”。 肺的功能正常,皮毛得養,則皮膚 緻密,毫毛光澤,抵禦外邪的能力強。若肺氣虛 弱或肺陰不足,皮毛失于溫養滋潤,則皮膚、毫毛憔悴枯槁 , 抵禦外邪的能力弱,易致外邪 侵襲。
  • 肝疏泄功能 與 肝氣鬱遏
    肝體陰而用陽:“體陰”的含義有二: 其一,肝藏血,血屬陰; 其二,肝居膈下,屬陰髒。 生理上,肝主疏泄,喜條達,主升主動,其功能活動為陽;病理上,肝疏泄功能易於亢進,表現為肝陽易亢、肝風易動。 肝體陰而用陽揭示了肝藏血與肝主疏泄間的內在聯繫。肝以血為體,肝血充盈,不僅能濡養肝 體,而且可制約肝用,防止疏泄功能亢進。 如果陰血不充,肝體失養,肝陽失於涵斂,升動太過, 則疏泄功能易於亢進,出現肝氣易郁、易逆,肝陽易亢,易於化火生風等病理變化。 臨床上根據肝“體陰而用陽”的特點,治療肝病時往往著重 滋陰養血以益肝體,從而達到抑制或涵斂肝陽的目的。 肝喜條達而惡抑鬱:肝在五行屬木, 其性亦猶如自然界的樹木,舒展宣暢。 肝“喜條達而惡抑鬱”,從生理角度而言是指肝的氣機宜條達、舒暢,不宜遏制、鬱滯。 任何原因,凡影響 到氣機沖和條達,導致肝氣鬱遏的,皆與肝性相悖而為其所惡。 臨床上根據“肝喜條達而惡抑鬱”的特性,治療當順其性,因勢利導,採用疏肝之法,忌用苦寒清降,以免加重肝氣鬱滯。
  • 脾在肌肉四肢、思慮、口周的反應
    脾在體合肉、主四肢:肉,即肌肉,現代所 指的肌肉、脂肪及皮下組織均屬於“肉”的範疇。 肌肉的間隙和皮膚的紋理共同形成腠理,具有抵禦外邪的作用,肌肉還有保護內臟,主持運動 的功能。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全身 的肌肉都依賴脾胃所運化的水穀精微來營養, 才能豐滿健壯。 因此,人體肌肉的壯實與否,與 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與否密切相關。 脾胃健旺,氣血充足,則肌肉隆盛、健壯有力;脾胃虛 弱,氣血不足,必致肌肉瘦削、軟弱無力,甚至痿 廢不用。四肢是機體運動的主要組織,是肌肉 比較集中的部位,又稱“四末”。 人的四肢依賴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之濡養,才能發達健壯、靈 活有力。同時,四肢營養的輸送,還有賴於脾氣 的升清、布散。《內經》稱之為“清陽實四肢”。 因此,四肢與脾的運化和升清兩大功能關係 密 切 。 脾開竅於口:口,指人的食欲和口味。脾 開竅於口,是指飲食口味等與脾胃運化功能有 密切關係。脾胃健運,則口味正常,食欲大增, 所以《靈樞 ·脈度》指出:“脾氣通於口,脾和則 口能知五穀矣。”若脾失健運,則可出現口淡無 味、口甜、口膩、口苦等異常感覺,從而影響人的食欲。 脾在志為思:思,即思考、思慮,是人的精 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正常的思考對 機體的生理活動並無不良的影響,但若思慮過 度或所思不遂,就有可能不利健康。 脾氣健旺, 化源充足,氣血旺盛,則思維敏捷,久思不疲。 脾虛則不耐思慮。若思慮太過,可使脾氣壅滯, 運化失司,初則飯茶不香、脘腹脹悶,久則易致 面色萎黃、頭目眩暈、心悸健忘等心脾兩虛之證。 脾在液為涎:涎為口津,是唾液中較清稀 的一部分。中醫理論認為,涎由脾精上溢於口 而化生。涎可潤澤口腔,並能使咀嚼之食物潤 軟而便於吞咽和消化。 涎為脾之液,是指脾的 運化功能正常,則津液和精氣上注於口而為涎, 而涎不溢於口外,亦有賴於脾氣的固攝功能。 若脾虛失於固攝,則涎自口角流出,成為病態。 此種病狀,脾虛小兒尤為多見。 脾其華在唇:唇,指口唇,有上、下之分。 唇四周的白肉稱為唇四白。 《內經》有脾其華在唇四白的記載。口唇的肌肉由脾所主。加之唇 由半透明的黏膜覆蓋,血脈十分豐富,口唇色澤 的變化,可迅速而客觀地反映全身氣血盛衰的狀況,而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故脾其華在唇。若脾氣健旺,氣血充盈,營養良好,則口唇紅潤而有光澤。 若脾的功能失調,口唇的色澤形態就會出現異常變化。脾失健運,氣血衰少,營養欠佳,則口唇淡白不華,甚則萎黃不澤;脾胃積熱, 可致口唇糜爛;脾氣將絕,可致環口黧黑,口唇 捲縮,不能覆齒。總之,口唇的色澤形態,不僅反映全身氣血狀況,更能反映脾胃功能狀態。
  • 肝的功能:氣機、情志、膽汁、脾胃、排精與月經
    肝主疏泄是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 。疏,有疏導、開通之義;泄,有發洩、宣洩之義。肝主 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宣暢全身氣機,使其保 持暢達的生理作用。 肝主疏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調暢氣機:肝的疏泄功能對人體氣機 升降出人運動的平衡協調,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氣機就調暢,氣血就調和,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就正常和調。 反之,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則可能出現氣 機阻滯或氣的升降出入異常的病理表現,並由 此進一步影響血和津液的運行、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脾胃的升清降濁以及情志活動等。 可見, 調暢氣機是肝主疏泄的生理活動中最為主要的 表 現 。 二是調暢情志:情志活動既屬於心主神 志的生理功能,又與肝主疏泄的功能密切相 關。這是因為,正常的情志活動是以人體氣 機調暢、氣血調和為基本條件的。 肝的疏泄 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情志易於 開朗暢達。若肝的疏泄功能異常,則情志易出現異常變化。 三是分泌疏泄膽汁:膽汁由肝之餘氣積聚 而成,亦即由肝分泌。膽汁的排泄,也有賴於肝 氣的疏泄調暢。可見,膽汁的分泌和排泄均受 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響。若因濕熱阻滯或情志 所傷等,導致肝失疏泄,肝氣鬱結,則可影響膽 汁的分泌和排泄,從而出現脅痛脹滿,食入不 化,嘔吐苦水,甚則黃疸等症。 四是調暢脾胃升降:飲 食 物 的 受 納 和 消 化、精微物質的吸收和輸布、食物糟粕的下行和 排出等消化系統的功能,主要依賴於脾主升清和胃主降濁的協調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則氣機通暢調和,脾升胃降的功能也就得到了保障。 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則可影響脾的運化和升清、胃的受納和降濁,從而形成肝氣犯脾和肝氣犯胃的病理變化。 五是調節男子排精與女子月經:男子正常排精,女子月經按時來潮,均取決於肝主疏泄與 腎主封藏的相互制約、協調平衡。 一般來說,肝的疏泄功能正常,男子則能正常排精,女子則能按時行經。腎的封藏功能正常,則男子不致遺 精、滑泄,女子不致月經先期、量多。若肝的疏泄異常,則易出現男子排精、女子月事功能的 異常 。
  • 脾主運化 與 脾升胃降
    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 運化 , 是指脾具有將飲食水谷消化成精微物 質與糟粕 , 並將其中的精微轉輸至全身的生理作用。具體又可分為運化水穀和運化水液 兩個方面。 運化水穀,是指脾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對 營養物質的轉運輸布作用。飲食物經胃的初步 消化後,下送小腸繼續消化,在小腸的泌別清濁 的作用下,其精華部分由脾吸收,並經脾的散精 作用而上輸於心、肺,布散全身,以滋養其他髒 腑和全身各部。脾運化的精微物質是化生氣 血、津液、腎精等的主要物質基礎。 脾的運化功 能依賴於脾氣,脾氣健旺,其運化水穀的功能正 常,精微物質吸收充足,則氣血、津液生化有源, 腎中精氣得以不斷的培育和補充,全身各臟腑、 組織、器官得到充分的營養,從而維持其正常的 生理活動。 運化水液,亦可稱作“運化水濕”,是指脾具 有吸收、輸布水液,防止水液在體內積聚,以維 持機體水液代謝平衡的生理作用。水飲人於 胃,並經初步消化後,其津液由脾上輸於肺和布 散至全身。經肺的宣發和肅降作用,內而灌養 五臟六腑,外而滋潤肌腠皮毛。 其濁者, 一部分化為汗液而外泄, 一 部分經腎下達膀胱為尿。 可見脾在機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吸 收、轉輸和布散的作用。若脾氣健旺,則機體水 液得以正常吸收、環流,而不致積聚瀦留,杜絕了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的生成。反之,若脾 氣虛弱,脾失健運,則可導致水液在體內停滯不 化,從而形成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所謂脾 虛生濕、脾虛生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的理論根據即在於此。 脾主升清,是指脾氣吸收水穀精微並將其上輸至心、 肺、頭目,通過心、肺等的作用化生氣血,從而發 揮營養全身的生理作用。可見脾主升清是與脾 氣的運動特點和運化功能密切相關的。 脾主管吸收、輸布、升散水穀精微,稱為脾主升清;胃主司食物糟粕和濁氣向下通降,胃的通降 作用一直延伸至小腸、大腸,直至將糟粕和濁氣 排出體外,稱為胃主降濁。脾升胃降功能正常, 兩者協調平衡,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就正常,營養物質的吸收、升散與食物糟粕的下行、排出就能各歸其道,互不相混。 此外,脾氣的升舉還具有防止人體內臟下 垂的生理作用。分居胸、腹腔的內臟之所以能 相對恒定於一定的位置,脾氣的升舉、托舉作用 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則 水谷精微能正常地吸收和輸布,使人體有生生 之機,同時也使機體內臟不致下垂。
  • 肝的調節血量的功能
    “肝藏血”首見於《素問 · 調經論》和《靈 樞 · 本神》。肝主藏血的生理功能包括貯藏血 液和調節血量兩個方面。 肝貯藏血液的生理意義有三: 一 是、制約肝陽,勿使過亢。肝體陰而用陽,故其必須貯存足 夠的陰血,才能制約肝的陽氣,使其沖和條達而 不致升動太過。 二是、營養肝體,以保持肝氣正常的疏泄功能。肝血不足,肝體失養,也可導致肝失疏泄的病理狀態。 三是、防止出血。若因某種原因引起肝不藏血,則臨床可出現多種出血傾向 。肝調節血量的生理功能,源於《素問 · 五藏 生成》所說的“人臥血歸於肝”。 王冰注釋說: “肝藏血,心行之,人動血運于諸經,人靜血歸於 肝。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肝調節血量的生理 功能,實際上是由肝的藏血功能和疏泄功能共 同作用完成的。 人體各部分的血流量,隨著人體的活動、情緒的變化和外界因素的影響,進行著自我調節。 如在劇烈活動、情緒激動或氣候溫暖時,由於陽氣升發,通過肝的疏泄功能,將貯藏於肝的血液向機體外周運輸,從而使外周血流量增加,以滿足生理活動的需要。 相反,在休息、情緒穩定或氣候寒冷時,則通過肝的藏血功能將部分血液貯藏於肝。 由此可見,肝的調節血量的功能,也須以貯藏血液為前提。血液貯備充足,又不溢出脈外,才能有效地調節血 量。而肝將其所藏血液向機體外周輸布,實際 上是肝的疏泄功能在促進血液運行方面的作 用 。 肝為“罷極之本”,“罷極之本”是指疲勞的根本。 是由於“肝主筋”,肢體的運動有賴於筋的收縮和弛張。筋的功能正常,則有賴於肝藏 血液的充盈和調節血量功能的健全。 因此,肝血充足或調節血量功能正常,則肢體運動的耐 受力較強,且不易疲勞,故肝有“罷極之本”之 稱。 因肝喜條達而惡抑鬱,且主動主升,故又稱 之為“將軍之官”。 肝藏血功能失常的病理變化主要是:藏血不足而致的肝血虛損,以及肝不藏血而見的出血傾向。 肝血虧虛,多因失血過多;或因脾胃虛弱,生血無源;或因重病、久病,耗傷肝血所致。 肝血不足使與肝直接有關的某些組織器官,因失於肝血的濡養與滋潤,而出現相應的病理表現。 肝開竅於目,目失肝血滋養,則兩目昏花、幹澀,甚至夜盲; 肝主筋,筋失肝血濡養,則筋脈拘急,屈伸不利,肢體麻木; 肝其華在爪,爪失肝血 營養,則爪甲不榮,色淡質枯,甚至變形脆裂; 沖任隸屬於肝,肝血虛不能充盈沖任,則女子月經量少,甚則閉經。 肝不藏血,多有大怒傷肝,或肝鬱化火,或 邪熱內壅等原因,導致肝的升泄太過,氣火亢逆,影響肝的藏血功能,引起多種出血病變,如:吐血、嘔血、咯血、衄血以及女子月經過多或崩漏等證。
  • 脾的功能
    脾以升為健是指脾氣有 上升、外散的生理特點。通過脾氣的上升,可以把清陽之氣升散至頭面部;通過脾氣的外散,可以把水穀精微、氣血等營養物質向外周包括四肢布散。 此即《內經》所謂“脾氣散精”、“灌溉四旁”。因脾性升散,故醫家們在治療脾病時常加 用質輕上揚之品。 脾喜燥惡濕:“ 脾惡濕”的最早記載可 見於《素問 · 宣明五氣》。惡,即憎惡。 古人通過對天象氣候的長期觀察發現,當自然界出現雨水過多、濕淫太盛的反常氣候時,人體多出現腹滿、食欲減退、大便溏泄等脾病。 因此認為, 濕侵入人體的特異性臟腑為脾,脾也易為濕所困而出現功能障礙。在治療用藥時,針對脾為 濕困的情況,醫家們常慎用滋膩助濕之品,而多選用香燥之藥以醒脾化濕。
  • 肝貯藏血液的生理意義
    肝的疏泄功能不及,即肝失疏泄、肝氣鬱結 , 亦即肝之本髒或肝經所循部位的氣機失於疏通暢達,形成氣機鬱滯不暢的病理狀態。 臨床常見胸脅、兩乳、少腹或前陰等部位的脹滿、疼痛不舒,情緒抑鬱,悒悒不樂,時欲太息等症 。 肝的疏泄功能太過,是指肝的主升、主動太過,以致肝氣升發亢逆、下降不及,形成肝氣上逆、肝火上炎之證。所以,肝的疏泄太過,亦可 稱為“肝升太過”、“肝陽上亢”。臨床常見頭脹頭痛、面紅目赤、胸脅脹滿、煩躁易怒等病理現象 。 “肝藏血”首見於《素問 · 調經論》和《靈 樞 · 本神》。肝主藏血的生理功能包括貯藏血 液和調節血量兩個方面。 肝貯藏血液的生理意義有三: 一 是、制約肝陽,勿使過亢。肝體陰而用陽,故其必須貯存足 夠的陰血,才能制約肝的陽氣,使其沖和條達而 不致升動太過。 二是、營養肝體,以保持肝氣正常的疏泄功能。肝血不足,肝體失養,也可導致 肝失疏泄的病理狀態。 三是、防止出血。若因某 種原因引起肝不藏血,則臨床可出現多種出血 傾 向 。 肝調節血量的生理功能,源於《素問 · 五藏 生成》所說的“人臥血歸於肝”。 王冰注釋說: “肝藏血,心行之,人動血運于諸經,人靜血歸於肝。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肝調節血量的生理功能,實際上是由肝的藏血功能和疏泄功能共同作用完成的。 人體各部分的血流量,隨著人體的活動、情緒的變化和外界因素的影響,進行著自我調節。 如在劇烈活動、情緒激動或氣候溫暖時,由於陽氣升發,通過肝的疏泄功能,將貯藏於肝的血液向機體外周運輸,從而使外周 血流量增加,以滿足生理活動的需要。 相反,在休息、情緒穩定或氣候寒冷時,則通過肝的藏血 功能將部分血液貯藏於肝。 由此可見,肝的調節血量的功能,也須以貯藏血液為前提。血液貯備充足,又不溢出脈外,才能有效地調節血 量。而肝將其所藏血液向機體外周輸布,實際上是肝的疏泄功能在促進血液運行方面的 作 用 。
  • 脾主統血 與 脾胃為"後天之本"
    脾主統血,是指脾有統攝、控制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而不溢出脈外的功能。統,有統攝、控制的意義。 最早明確提出“脾統血”者,是明代醫家薛立齋,他在《薛氏醫案》中說:“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統攝於血。”武之望在《濟陰綱目》中亦指出:“血生於脾,故曰脾統血。” 脾之所以有統攝血液的功能,全賴於氣的固攝作用。清代醫家沈目南在《金匱要略編注》 中說:“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 實際上 脾能統血與氣能攝血是統一的。脾主統血與脾 為氣血生化之源密切相關。脾氣健旺,運化正 常,氣血生化有源,氣的固攝作用健全,血液就不會溢出脈外。反之,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氣血生化乏源,氣的固攝功能減弱,則易致出血。 在病理上,脾不統血與氣不攝血的機理亦 是一致的。只是由於脾主升清、脾氣主升,所以 在習慣上把便血、尿血、崩漏等向下的出血傾向,稱為脾不統血。 脾不統血因氣虛所致,屬虛寒性質的出血,故一般血色紫暗或色淡質稀。 如大便發黑,習稱“黑便”、“柏油樣大便”;再如 婦女月經先期,量多色淡,甚則崩漏不止。 此外,脾不統血者,又常兼見脾氣虛弱或脾胃虛寒 之證,如面色不華,神倦懶言,大便溏薄,舌質淡胖等 。 由於人體在出生以後,維持其 命活動及生長發育所需的許多營養物質,均依賴於脾胃對飲食物的消化,將水穀化為精微,並 將水穀精微進行吸收,輸送到肺及全身,故將胃的受納、腐熟和脾的運化功能,合稱脾胃為“後 天之本”、“倉廩之官”。
  • 肝失常的表現
    肝在體合筋:筋,即筋膜,附著於骨而聚於關節,是連接關節、肌肉,司肢體運動的主要組織。 筋膜與關節相連,筋膜的收縮、舒張牽引關 節進行屈伸運動。筋膜這種主司運動的功能, 有賴於肝血的滋養。肝血充盈,筋膜得養,則筋 力強健,運動有力,關節活動靈活自如。 如果肝有病變,則常常影響到筋的功能,產生種種病證。如肝血不足,筋膜失養,可見肢體麻木、運 動不利、關節活動不靈或肢體屈伸不利、手足震顫等。 若邪熱劫傷陰津、血液,筋膜失其滋養,則可見四肢抽搐、角弓反張、頸項強直等。 肝開竅於目:目,又稱“精明”,為視覺器官,具有視物功能。肝之經脈上連目系。目的功能正常,有賴於肝氣之疏泄與肝血之濡養。 如《素問 ·五藏生成》謂:“肝受血而能視。”《靈樞 · 脈度》雲:“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因此,肝的功能正常與否,常常反映於目系及其視物功能。 例如,肝陰血不足,可見兩目幹 澀、視物不清,甚則夜盲;肝經風熱,可見目赤癢 痛;肝火上炎,可見目赤生翳;肝陽上亢,可見頭 目眩暈;肝風內動,可見目斜上視等。 肝在液為淚:淚從目出,而肝開竅於目,故 淚為肝之液。淚有滋潤、保護眼睛的功能。 人在悲哀憂愁時,可致流淚。在異物侵入目中時, 淚液亦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潔眼球和排除異物的作用,上述均屬正常生理功能。 在病理狀態 下,則可見淚液分泌異常。如肝陰不足,淚液分泌減少,可出現兩目乾澀;肝經濕熱,肝膽火旺, 則可見目夠增多,迎風流淚等。 肝在志為怒:怒是人們在情緒激動時的 一 種情志變化。 一般說來,當怒則怒,怒而有度, 尚不為害。若怒而無節,則對機體的生理活動 是一種不良刺激,可使氣血逆亂,有害身體。 肝為剛髒,其氣易動易升。盛怒之時,每致肝氣勃發,甚則氣血並走於上,出現面紅目赤、頭脹頭 痛諸症。 故怒為肝志,大怒極易傷肝。反之,肝火上炎,肝陽偏亢,也易致情緒急躁,稍有刺激, 便易發怒。 肝其華在爪: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 甲。 爪甲的營養來源與筋相同,均有賴於肝血 的濡養,故有“爪為筋之餘”之說。 肝血的盈虧, 可影響爪甲的榮枯。肝血充足,則爪甲堅韌明 亮,紅潤光澤。若肝血不足,則爪甲軟薄,枯而 色夭,甚則變形或脆裂。臨床上觀察爪甲質地、 色澤、形態的變化,對推斷肝的生理、病理狀態有一定參考價值。
  • 腎為封藏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腎為水火之髒
    腎為封藏之本,是指腎對體內精微物質有固攝、閉藏的作用,能防止其無故流失。 腎的封藏特性具體表現在對體內精氣的閉藏、對呼吸之氣的攝納以及對二便排泄的調控和對胎元及經帶的維繫等方面,這些作用均以腎中精氣充沛為基礎。 若腎精虧虛,腎氣不固,則表現出多種封藏失司之症,如: 男子遺 精、滑精、早洩等精關不固症狀;女子帶下綿綿, 清稀如注,或經漏不止,或滑胎、胎漏等沖任失固症狀;動輒氣喘、氣急等腎不納氣症狀;遺尿、 尿頻、二便失禁、久泄滑脫等二便失控症狀。 臨床上此類病證,多責之於腎虛,以補腎為主治療,並配合固攝收斂之品。 腎為先天之本,指的是腎的功能是決定人先天稟賦強弱的根本。 在人出生以前,新的生命個體以腎中精氣為基礎, 在腎中精氣的激發、推動下,新的個體孕育成 形、不斷生長。 因此,人的先天稟賦怎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腎中精氣是否充沛。 如果先天腎氣不充,則人出生後體質虛弱,並且易患先天性疾病。對此,中醫臨床多從補腎加以調治。 腎為水火之髒:腎寓真陰真陽,為一 身陰陽之本 。 腎的陰陽虧虛可累及其他四 髒,四髒之傷亦“窮必及腎”。由於腎內寓真 陰真陽,故為水火之髒。根據這一特性,臨床 上治療陰虛、陽虛的病證,往往以治腎為基本手段。
  • 腎主納氣的生理意義
    納,有接納、攝納之義。 腎主納氣,是指腎具有攝納肺吸入的清氣,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 亦即說,腎氣的攝納有助於肺氣的肅降,肺吸氣的深度主要靠腎的攝納作用來維持,呼氣則主要靠肺的宣發作用來實現。 誠如林珮琴在《類證治裁 · 喘症》中所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 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矣。” 可見,人體的呼吸運動是由肺腎兩髒 密切配合來完成的。 腎的納氣功能實際上是腎主封藏在呼吸運動中的具體體現,也是以腎中精氣為其物質基礎的。 若腎中精氣不足,則攝納無力,由肺吸入的清氣不能歸於下元而上浮,因而出現呼吸表淺或呼多吸少、動輒氣喘等病理現象,臨床稱之為“腎不納氣”,治療應以補腎納氣為主。
  • 腎和耳、尿、情志、唾液、髮的關係
    由於腎中藏有先天之精,為臟腑陰陽之本、 生命之源,故稱其為“先天之本”。 由於腎主藏精,精能生髓。腎中精氣旺盛, 則骨髓、腦髓、脊髓充盈,人的動作輕勁多力,靈 敏自如。反之,腎精虛衰,則骨髓、腦髓、脊髓亦 隨之不足,可出現腦轉耳鳴,肢體無力,甚至精 神呆滯等,故說“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腎在體合骨、主骨生髓:腎主骨、生髓,是腎中精氣促進生長發育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髓有骨髓、腦髓、脊髓之分,三者皆由腎精 所化。骨髓居於骨腔中,為骨骼的生長發育提 供營養。如果腎精充沛,則骨髓生化有源,骨得所養而堅韌有力,不易折損,耐久立,強勞作;如果腎精虧虛,則骨髓生化乏源,不能很好地營養 骨骼,可出現骨骼脆弱無力,甚或發育不全。 在 小兒多表現為囟門遲閉、骨軟無力;成人則常見 腰膝酸軟、骨質疏鬆、不耐久立勞作;老年人則 易發生骨折,或表現為步履不穩、行走無力等。 腎開竅于耳與前後陰:耳為聽覺器官,耳 的聽覺功能賴腎中精氣充養。腎中精氣充盛, 腦髓盈滿,聽覺才能靈敏,故稱耳為腎之竅。 《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說:“腎主耳……在竅為耳。”若腎中精氣不足,髓海空虛,耳失所養,則可見聽力減退,或見耳鳴、耳聾。人到老年,聽力多減退,即和腎中精氣衰退有關。 二陰,即前陰和後陰。前陰有排尿和生殖的功能,後陰有排泄糞便的作用。尿液的排泄雖在膀胱,但須依賴腎的氣化才能完成。因此,尿的改變(如尿頻、遺尿、尿失禁、尿少或尿閉等)常責之於腎。 糞便的排泄,雖然主要和大腸、脾胃有關,但與腎的氣化功能亦有關係。腎陰不足,可致腸液 枯涸而便秘。腎陽虛損,既可因陽虛不能化津, 津虧液乏,而致大便秘結;又可因脾失溫煦,水 濕不運,而致大便溏泄。腎的封藏失司,則可見 久泄滑脫。故說腎開竅于二陰。 腎在志為恐:恐,即恐懼、恐嚇,是人們對 事物懼怕、膽怯時的一種精神狀態。恐懼過度, 易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如小兒經受恐懼,可致尿床;青年男子突受恐嚇,可致遺泄;懷孕女子遭受恐慌,可致流產。上述病例,在中醫臨床 辨證多屬腎氣下泄之證。 所謂“恐懼傷腎”、“恐則氣 下 ”, 即是此意 。 腎在液為唾:唾與涎同為口津。其中涎自 兩腮出,溢於口中,較為清稀,可自口角流出;唾生於舌下,較為稠厚,可從口中唾出。唾具有濕 潤口腔,溶解食物,利於吞咽等的作用。 中醫學認為,唾為腎精所化。臨床上腎虛證、腎寒證, 常見到頻吐唾液。腎陰虧虛則常見唾液分泌不足而口舌乾燥。反之,多唾或久唾可耗傷腎精。 正由於唾為腎精所化,故古代導引家多主張經 常以舌抵上顎,待津唾滲出至滿口後再往下吞咽,以保養腎精,延年益壽。 腎其華在髮:髮,即頭髮,又名血餘。 髮的營養來源於血,故稱“發為血之餘”。而發的生機根源於腎,且腎藏精,精化血,故認為腎“其華 在髮”。發的生成與脫落、潤澤與枯槁,與腎中精氣的盛衰密切相關。 人在青壯年時期,腎精 充沛,精血旺盛,則多毛髮光澤油潤;老年人腎 精逐漸虛衰,則毛髮變白,枯槁易落。若青壯年腎精虛損,也可出現頭髮過早花白稀疏、乾枯 無澤。
  • 腎主水液的生理意義是什麼?
    腎中精氣盛衰的外候,主要是齒、發、面色、形體以及生殖功能等的狀態。 如過早地出現牙齒鬆動或脫落、頭髮枯萎或變白、骨質疏鬆、性 功能及生殖功能的衰退,都是腎中精氣虧虛而 致過早衰老的病理現象。腎中精氣的充盛與否 與機體的生長發育有關,故嬰幼兒若見生長髮 育不良,出現“五遲”(遲立、遲行、遲齒、遲發、遲 語)或“五軟”(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 軟)證,亦提示腎精不足。 腎主水液,亦稱腎主水,是指腎有主持和調 節水液代謝的生理功能,故腎又有“水髒”之稱。 腎在機體水液代謝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依賴 於腎的氣化作用來實現的。 機體的水液代謝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生理過 程,它必須通過肺、脾胃、腸、腎、膀胱、三焦等髒 腑生理活動的綜合作用,才能完成。而腎的氣 化作用,在水液代謝的整個生理過程中貫穿始終。 首先, 一切參與水液代謝的臟腑功能均有賴於腎中精氣的激發、推動。如:胃的受納、遊 溢,肺的宣發、肅降,脾的運化、散精,三焦的通 利,膀胱的開合等功能的正常發揮,均離不開腎的蒸騰氣化。 一旦腎虛,尤其是腎的陽氣虛損 時,參與水液代謝的其他臟腑功能也容易因缺乏腎陽的蒸騰推動作用而出現功能減退,從而影響水液的正常輸布和排泄。 因為腎的蒸騰氣化作用與尿液的生成量和排泄量直接相關,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對於維持整個水液代謝的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若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失常,則既可引起尿少、水腫等尿液排泄障礙的病理現象,如《素問 ·水熱穴論》說:“ 腎者,胃之關 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 皮膚,故為肘腫。肘腫者,聚水而生病也。”又 可以引起小便清長、尿量明顯增多等腎氣不 固的病理現象。
  • “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
    中醫學認為,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一般認為,精的含義 有廣、狹之分:廣義之精,是泛指一切精微物 質;狹義之精,是專指生殖之精,其中包括稟受 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和機體發育成熟後自身形成 的生殖之精。 腎中所藏之精,既非僅指生殖之精,又非泛 指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而是有其特定的概念,即為機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主要物質基礎,故 一 般稱之為“腎中精氣”,或簡稱“腎精”。 腎中精氣的來源有二: 一是、來源於父母的生殖之精。因其與生俱來,故稱為“先天之精”, 實際上即是構成人體胚胎發育的原始物質。所 謂“生之來謂之精”,即是此意。 二是、來源於人出生以後,機體從飲食中攝取的營養成分,以及臟腑生理活動過程中化生的精微物質經自身代謝平衡後的剩餘部分,誠如《素問 · 上古天真 論》所說,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 先天之精”和 “後天之精 ” , 兩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先天之精有賴於後天之精的不斷培育和補充,才能充分發揮其生理效應;後天之精有賴於先天之精的活力資助,才能不斷攝入和化生。 兩者在腎中密切結合組成腎中精氣,維持機體的生命活動和生殖能力。
  • 腎精、腎氣、腎陰、腎陽
    腎精、腎氣、腎陰、腎陽的概念:腎精,即腎 所藏之精氣,來源於先天之精,靠後天之精的不 斷補充,為腎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腎氣,即腎精所化生之氣,是指腎中精氣所產生的生理功 能。 腎陰,又稱元陰、真陰、真水,為人體陰液的 根本,對機體各組織起著滋養、濡潤的作用。 腎陽,又稱元陽、真陽、真火,為人體陽氣的根本, 對機體各組織起著推動、溫煦的作用。 腎精、腎氣、腎陰、腎陽的關係: 腎精與腎氣是同一種物質的不同狀態,腎精有形,腎氣無 形,腎氣聚而變為腎精,腎精散而化為腎氣,兩 者可分不可離,故同稱為“腎中精氣”。 腎陰與腎陽是腎中精氣所具有的兩種作用相反的功能。 腎陽是人體陽氣之根本,具有溫煦、興奮、 運動和化氣的功能; 腎陰是人體陰液之根本,具有滋潤、寧靜、成形和制約陽熱的功能。 腎精為物質基礎,可以化生腎氣,腎精與腎氣為不同狀態的同一物質。 腎陰與腎陽是腎精、腎氣功能 的兩個方面。腎陰、腎陽相互制約、相互依存、 相互為用,維持人體動態平衡。
  • 膽的功能及其與肝的關係
    膽為六腑之一,又屬奇恒之腑。膽附於肝的短葉間,與肝相系。其與肝在經絡上相互絡屬,構成表裡關係。 膽的生理功能 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存和排泄膽汁。膽汁味苦,呈黃綠色,泄於小腸以助消化,為清淨之液。故《內經》稱膽為“中精之府”,《難經》稱之為“中淨之府”,《千金要方》稱其為“中清之府”。 膽所貯存的膽汁由肝之餘氣積聚而成,膽汁向小腸排泄亦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調節。因此,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的正常疏泄,有助於膽汁的正常排泄,脾胃運化功能亦趨健旺。 病理狀態 在病理上,若肝失疏泄,肝氣鬱結,則可致膽汁排泄不利,出現胸脅脹滿疼痛,同時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可見食欲不振、厭食油膩、腹脹、便溏等症。 若肝的升泄太過,肝氣上逆或肝火上炎時,亦可引起膽汁上逆,除見胸脅脹滿疼痛外,還可見口苦、嘔吐黃綠苦水。膽汁外溢於肌膚,則可出現黃疸。 反之,若因某些原因阻礙膽汁的排泄,也可引起肝的疏泄功能障礙,導致肝的病變。由於肝與膽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關,肝病常累及膽,膽病每波及肝,故在臨床上肝膽同病極為常見,如肝膽濕熱、肝膽火旺、肝膽氣滯等。 膽與肝的功能關聯 此外,《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肝主謀慮而膽主決斷。膽主決斷與肝主謀慮的功能是相關聯的。謀慮,即思維策劃、比較鑒別、分析推理等,這種“謀慮”只是一種思維過程,並不能直接給出結論,更不能付諸實施。 只有通過“決斷”,對思維過程中出現的多種可能性進行最後的選擇,最終作出行為決定。 因為決斷需要充足的陽氣來支持,而肝本屬陰,陰體至柔,故決斷難出。膽為肝之腑,雖皆屬木,而膽屬陽,故能為肝作決斷。謀慮屬陰,決斷屬陽;謀慮出於肝,決斷出於膽。 在正常情況下,膽氣充實,決斷無差,使人行為果敢而正常。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若膽氣虛餒,則雖言善謀,卻不能決斷,終不能成事。故《素問·奇病論》又說:“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此人者,數謀慮不斷,故膽虛,氣上溢”。
  • 胃的功能,胃與脾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三:受納飲食、腐熟水穀、通降為順。 胃主受納 胃主受納,即胃具有接受和容納飲食物的作用。飲食物的攝入,經口腔先由牙齒和舌進行咀嚼攪拌,會厭吞咽,再經食道進入胃腑。 飲食物入胃,須經胃的初步消化,有一定的停留時間,故胃又有“水穀之海”、“五穀之腑”、“太倉”和“倉廩之官”之稱。胃的受納功能對人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如《靈樞·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素問·五藏別論》說:“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髒氣。 ”說明胃的受納水穀,是機體的營養之源。前人強調“納穀則昌,絕穀則亡;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診治疾病須時刻注意顧護胃氣。 胃主腐熟水穀 胃主腐熟水穀,是指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成為食糜,有利於小腸的進一步消化。《靈樞·營衛生會》有“中焦如漚”之喻,更形象地描繪了胃腑腐熟水穀,猶如浸泡漚肥之狀。 飲食物經胃的腐熟而初步消化後,一部分水穀精微經胃的“遊溢精氣,上輸於脾”,由脾輸布至肺及全身;大部分飲食物則由胃的通降作用而下傳小腸,作進一步消化,其精微再經脾之運化而營養全身。 可見胃的腐熟水穀的功能狀態,直接影響飲食物的消化過程。 胃主通降、以降為順 胃主通降、以降為順,是指胃具有使食糜向下輸送至小腸、大腸和促進糞便排泄等生理作用。食糜由胃進入小腸,由小腸泌別清濁。 凡精微部分,由脾轉輸至全身臟腑組織,發揮其營養作用;糟粕部分下入大腸,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 《靈樞·平人絕穀》指出,水穀入口,“胃滿則腸虛”,至食下,“腸滿則胃虛,更虛更實,故氣得上下”。說明胃的通降作用對人體氣機的升降調節有重要意義,此即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脾胃》中所說的“胃宜降則和”的主要依據。 若因各種原因影響了胃的通降功能,就會形成胃氣鬱滯,導致納食減少、脘腹脹滿、大便秘結,甚則胃氣不能通降而反逆,出現噯氣、嘔吐等症。 胃主受納、腐熟水穀和通降作用,實際是指胃腑的消化飲食過程,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有序的生理過程,任何一個環節遭破壞,皆可導致胃的功能失調而發生病證。 胃與脾的關係 胃與脾同居中焦,兩者既以膜相連,又通過經脈的互相絡屬而構成表裡關係。其生理聯繫和病理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水穀納運相得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共主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輸布,以營養全身,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在病理上,脾失健運,多可影響胃的受納功能;胃納減少,亦可使脾無以運化。故臨床上納食不振、食後腹脹、大便溏泄諸症常可並見。 氣機升降相因 胃主降濁,脾主升清,相反相成。胃氣降,水穀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氣升,水穀之精微得以輸布。故《臨證指南醫案》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病理上,清氣不升與濁氣不降常互為因果。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嗔脹”,正是對脾胃升降失常病證的病理及臨床表現的高度概括。 陰陽燥濕相濟 胃為陽土,喜潤惡燥;脾為陰土,喜燥惡濕。兩者燥濕相濟,陰陽相合,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過程才能正常進行。據此,胃與脾在治療用藥上各自有所側重,胃因其惡燥而用柔潤之品居多,脾因其惡濕而用溫燥之藥為主,誠如《臨證指南醫案》所說,“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 "胃氣"的基本內涵 “胃氣”一詞,首見於《素問·平人氣象論》。該篇所及“胃氣”,專指脈象中的一種特徵(脈來從容徐緩,謂之有胃氣之脈)。後世醫家則從多種角度闡述胃氣的不同概念,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胃功能發揮的動力:這與其他臟腑是一樣的,如心氣為心臟搏動和血液運行的動力等。 水穀精氣:人體氣血生化之源主要是水穀之精氣,而水穀是先入於胃的,所以名為“胃氣”。 推動脾胃生理功能的動力:亦即脾氣與胃氣的合稱。在這裡,“脾胃為後天之本”與“人以胃氣為本”具有同等重要意義。 脾胃納運水穀精微所化生的元氣:如所謂“人有胃氣則生,人無胃氣則死”,實際上是為強調元氣在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實上述四方面相互之間是緊密聯繫的。胃與脾納運協調,消化水穀,資生元氣,充養一身。故人體的生命活動以脾胃之氣為本,歸根到底即是以胃氣為本。
  • 肺與腎
    肺為水之上源,腎為主水之髒;肺主呼吸,腎主納氣;肺屬金,腎屬水,金水相生。肺與腎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水液代謝、呼吸運動及陰液互資三方面。 水液代謝方面:肺主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腎總司氣化,為主水之髒。肺宣發肅降而主行水的功能,有賴於腎氣腎陽的蒸騰氣化;反之,腎司氣化而升降水液、主持開合的功能,也有賴於肺氣的宣發肅降。 只有肺腎協同,才能保證體內水液輸布與排泄的正常。病理上,因肺與腎功能失調而致水液代謝障礙出現水腫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素問·水熱穴論》)。 呼吸運動方面:肺主氣而司呼吸,腎藏精而主納氣。人體的呼吸運動雖由肺所主,但亦需腎的納氣功能來協助。只有腎中精氣充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氣才能經過其肅降而下納於腎,以維持呼吸的深度。 可見,在人體呼吸運動中,肺氣肅降,有利於腎的納氣;腎氣充足,納攝有權,也有利於肺之肅降。故雲“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景嶽全書·雜證謨》)。 病理上,肺氣久虛、肅降失司、與腎氣不足、攝納無權,往往相互影響,出現氣短喘促、呼吸表淺、呼多吸少等腎不納氣之證。 陰液互資方面:肺腎之陰,相互資生。肺屬金,腎屬水,金能生水,水能潤金。肺陰充足,輸精於腎,使腎陰充盈;腎陰為諸陰之本,腎陰充盛,上滋於肺,使肺陰充足。 病理狀態下,肺陰不足與腎陰不足,既可並見,亦可互為因果,出現顴紅、盜汗、潮熱、遺泄、乾咳音啞、腰膝酸軟等肺腎陰虛內熱之候。
  • 肝與脾
    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統血。肝與脾的生理聯繫主要表現在疏泄與運化的相互依存、藏血與統血的相互協調關係。 消化功能方面:肝主疏泄,調暢氣機,疏利膽汁,輸於腸道,促進脾胃對飲食物的納運功能,並有助於中焦脾胃氣機的升降協調,所謂“木能疏土而脾滯以行”(《醫確·五臟生克說》)。 脾氣健旺,運化正常,水穀精微充足,氣血生化有源,肝體得以濡養而有利於疏泄,不致於土衰木萎,“一培其土,則根本堅固,津液上升,布達周流,木欣欣向榮矣”(《程杏軒醫案輯錄》)。 病理上,肝脾病變相互影響。若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易致脾失健運,形成精神抑鬱、胸悶太息、納呆腹脹、腸鳴泄瀉等肝脾不調之候。 脾失健運,也可影響肝之疏泄,導致“土壅木鬱”之證;或因脾虛生濕化熱,濕熱鬱蒸肝膽,膽汁外泄,則可形成黃疸。 血液運行方面:血的正常運行,雖由心所主持,但與肝、脾也有密切的關係。 肝主藏血,調節血量;脾主生血,統攝血液。脾氣健旺,生血有源,統血有權,使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藏疏有度,血量得以正常調節,氣血才能運行無阻。 肝脾相互協同,共同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病理狀態下,脾氣虛弱,則生化之源匱乏而血虛或統攝之功無權而出血,均可導致肝血不足。此外,肝不藏血與脾不統血亦可同時並見,臨床稱為“藏統失司”。
  • 脾與腎
    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腎的關係首先表現為先天與後天的關係;脾主運化水液,腎為主水之髒,脾腎的關係其次表現在水液代謝方面。 先後天相互資生:脾主運化水穀精微,化生氣血,為後天之本;腎藏精,寓命門真火,為先天之本。 脾的運化,有賴腎陽的溫煦蒸化,始能健旺;腎中精氣,亦賴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的不斷補充,方能充盛。後天與先天,兩者相互資生,相互促進,缺一不可。 先天溫養激發後天、後天補充培育先天的脾腎關係,反映在病理上,可見脾虛氣弱與腎虛精虧,中陽虛損與命門火衰,彼此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前者多表現為腹脹便溏,腰酸耳鳴,或兒童生長發育遲緩的精氣不足之證;後者多出現畏寒腹痛,腰膝酸冷,五更泄瀉,完穀不化等脾腎陽虛之候。 水液代謝方面:脾主運化水液功能的正常發揮,須賴腎陽的溫煦蒸化。腎主水而司開合,在腎氣腎陽的氣化作用下,主持全身水液代謝的平衡,又須賴脾氣的協助,即所謂“土能制水”。 脾腎兩髒相互協同,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陳代謝。 在病理方面,脾虛失運,水濕內生,經久不愈,可發展至腎虛水泛;腎虛氣化失司,水濕內蘊,也可影響脾的運化功能,最終導致尿少浮腫、腹脹便溏、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脾腎兩虛、水濕內停之證。
  • 肺與脾
    肺負責呼吸並攝納清氣,而脾則負責運化並生成穀氣;肺主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水液。肺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氣的生成與水液代謝兩個方面。 氣的生成方面: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氣;脾主運化,吸收水穀的精氣(穀氣)。清氣與穀氣是生成人體之氣,尤其是宗氣的主要物質基礎。 脾化生的水穀精氣,有賴於肺氣的宣降才能敷布全身。肺維持生理活動所需的津氣,又依靠脾運化的水穀精微以充養,故有“肺為主氣之樞,脾為生氣之源”之說。 只有在肺脾兩臟的協同作用下,才能保證人體之氣,特別是宗氣的生成與敷布。在病理上,肺氣虛累及脾(子病犯母),脾氣虛影響肺(母病及子),最終導致肺脾兩虛之候。 水液代謝方面:津液代謝涉及多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就肺、脾而言,肺主宣降,以通調水道,使水液正常地布散與排泄;脾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使水液正常地生成與輸布。 人體的水液由脾上輸於肺,通過肺的宣發肅降而布散周身及下輸膀胱。肺脾兩臟協調配合,相互為用,是保證津液正常生成、輸布與排泄的重要環節。 病理上,若脾失健運,則水液不化,聚濕生痰,為飲為腫,影響及肺則失其宣降而成痰嗽喘咳。該病其標在肺,而其本在脾,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
  • 心與肝臟
    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主神志而肝主疏 泄、調暢情志。因此,心與肝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行血與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調節兩個方面。 血液運行方面:心主血,為一 身血液運行的樞紐;肝藏血,為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重要 臟器。兩者相互配合,共同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所以說,“肝藏血,心行之”(王冰注《黃帝內 經素問》)。 心血充盈,心氣旺盛,則血行正常, 肝有所藏;肝藏血充足,疏泄有度,隨人體動靜的不同進行血量的調節,也有利於心主行血功 能的正常進行。 病理上,若全身血液虧虛影響 至臟腑,主要表現在心肝兩髒,即心肝血虛。此 外,心血瘀阻可累及肝,肝血瘀阻也可累及心, 最終導致心肝血瘀。 精 神 情 志 方 面:心 主 神 志 , 以 主 宰 精 神 、 意識、思維活動。肝主疏泄,以維護精神、情 志的調暢。心肝兩髒,相互依存,相互為用, 共同維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動。 心血充盈, 心神健旺,有助於肝氣疏泄;疏泄有度,情志 暢快,亦有利於心主神志。 病理上,心神不安與肝氣鬱結,心火亢盛與肝火偏旺,可兩者並 存或相互引動 。 前者可出現精神恍惚 、 情緒 抑鬱等症,後者多出現心煩失眠、急躁易怒等 心肝火旺之證。
  • 肺與肝
    肝主升發,肺主肅降。肺與肝的生理聯繫主要體現在人體氣機升降的協同調節方面。 《素問·刺禁論》說:“肝生於左,肺藏於右。”肝主升發之氣(左升),肺主肅降之氣(右降)。 肝氣以升發為宜,肺氣以肅降為順。此為肝肺氣機升降的特點所在。肝升肺降,升降協調,對全身氣機的調暢、氣血的調和,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此外,肺氣充足,肅降正常,有利於肝氣的升發;肝氣疏泄,升發條達,有利於肺氣的肅降。可見肝升與肺降,又相互依存,相互為用。 在病理狀態下,肝肺病變可相互影響。如肝鬱化火,可傷及肺金,出現咳嗽、胸痛、咯血等肝火犯肺之證,五行理論中稱之為“木火刑金”、“木旺侮金”。肺失清肅,燥熱內盛,也可傷及肝木,出現頭痛、易怒、脅肋脹痛等肺病及肝之候。
  • 肝與腎
    肝腎之間的關係,古醫籍中多稱為“肝腎同源”、“乙癸同源”(天干配屬五行,肝屬乙木,腎屬癸水,乙、癸分別為肝、腎之代稱)。 因肝主藏血而腎主藏精,肝主疏泄而腎主封藏,肝為水之子而腎為木之母。故肝腎關係,主要表現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陰液互養等方面。 精血同源:肝藏血,腎藏精,精血相互資生。《張氏醫通》說:“氣不耗,歸精於腎而為精;精不泄,歸精於肝而化清血。”即腎精化為肝血。而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上古天真論》),故封藏於腎的精氣,也需依賴於肝血的滋養而保持充足。 腎精肝血,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休戚相關。兩者相互資生,相互轉化,精能生血,血能生精,且均來源於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故肝腎同源,亦稱“精血同源”。 病理上,肝血不足與腎精虧損多相互影響,以致出現頭昏目眩、耳聾耳鳴、腰膝酸軟等肝腎精血兩虧之證。 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腎主封藏,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為用、相互制約的關係。 肝氣疏泄可使腎氣開合有度,腎氣閉藏以制肝氣疏泄太過。疏泄與封藏,相反而相成,從而調節女子的月經來潮和男子的排精功能。 若肝腎藏泄失調,女子可見月經週期失常,經量過多或閉經;男子可見遺精、滑泄或陽強不泄等症。 陰液互養:肝在五行屬木,腎在五行屬水,水能涵木,故雲“凡肝陰不足,必得腎水以滋之”(《類證治裁》)。腎陰充盛則能滋養肝陰,肝陰充足亦能滋養腎陰,肝腎之陰相互滋養。 陰能制陽,肝腎之陰充盈,不僅能相互資生,而且能制約肝陽不使其偏亢,抑制相火不使其上僭,從而保持肝腎陰陽的協調平衡。病理上,肝陰不足,累及腎陰;腎陰不足,水不涵木。 肝腎陰虛,又易致肝陽上亢或相火偏亢,出現頭昏目眩、急躁易怒、面紅目赤、耳鳴、遺精、潮熱、盜汗等肝腎陰虛火旺之證。 此外,肝腎同寄相火。相火“具於人者,寄於肝腎兩部”(《格致餘論》)。心火為君火,肝腎之火為相火。 在生理狀態下,君火、相火均為少火,即人身之陽氣,蒸騰全身,溫煦臟腑,為生命活動之動力。 肝有相火,則血不凝,司氣機之升發,盡疏泄之職能;腎有相火,則水不寒,司氣化於一身,奉生身之根本。相火寄肝腎,宜潛藏。肝腎精血充盈、陰液充盛,則相火得制,靜而守位。
  • 心與腎
    心腎相交的基本原理 心臟與腎臟在生理上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心腎相交”,亦稱“水火相濟”。心臟屬火,位於上焦,負責推動血液運行和主宰精神活動;腎臟屬水,位於下焦,負責貯藏精氣和調節水液代謝。兩者之間的平衡非常重要,心臟的火需要下降到腎臟,使腎水不寒;腎臟的水需要上升到心臟,使心火不亢。 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 就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而言,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心位居上,故心火(陽)必須下降於腎,使腎水不寒;腎位居下,故腎水(陰)必須上濟於心,使心火不亢。腎無心之火則水寒,心無腎之水則火熾。心必得腎水以滋潤,腎必得心火以溫煦。在生理狀態下,這種水火相濟的關係,是以心腎陰陽升降的動態平衡為重要條件的。 神精互用與君相安位 歷代醫家除從水火陰陽升降理論探索心腎相交關係外,還從神精互用、君相安位等角度加以闡發。心臟藏神,腎臟藏精。全神可以益精,積精可以養神。精能化氣生神,為神氣之本;神能馭精役氣,為精氣之主。所以說,“心以神為主,陽為用;腎以志為主,陰為用。陽則氣也,火也;陰則精也,水也。凡乎水火既濟,全在陰精上承,以安其神;陽氣上藏,以安其志”。 心陽與腎陽的關係 心臟為君火,腎臟為相火(命火)。君火在上,如日照當空,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系陽氣之根,為神明之基礎。命火秘藏,則心陽充足;心陽充盛,則相火亦旺。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則心腎上下交濟。所以心臟與腎臟的關係也表現為心陽與腎陽的關係。 病理狀態 在病理狀態下,心臟與腎臟之間的水火、陰陽的動態平衡失調,稱為心腎不交。表現為水不濟火,腎陰虛於下而心火亢於上的心腎陰虛之證,或腎陽虛與心陽虛互為因果的心腎陽虛之候。
  • 心與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氣 . 心主行 血而肺主呼吸。心與肺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 液運行與呼吸吐納之間的協同調節關係。 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氣,兩者相互協調,保證氣血的正常運行,維持機體各臟腑組織 的新陳代謝。 血液的正常運行,必須依賴於心 氣的推動,亦有賴於肺氣的敷布。肺朝百脈,助 心行血,是血液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 正常的血液迴圈,又能維持肺主氣功能的正常進行。 由於宗氣具有貫心脈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從而加強了血液運行與呼吸吐納之間的協調平衡。 因此,積于胸中的宗氣是連系心的搏動和肺的呼吸的中心環節。 在病理上,若肺氣虛弱或肺失宣肅、肺氣壅塞,可影響心主行血的功能,易致心血瘀阻;反之,若心氣不足,心陽不振,血行不暢,也可影響肺主呼吸的功能,導致 胸悶、咳喘等症。
  • 心與脾
    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統血。 心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 互依存及血液運行方面的相互協同。 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養脾以維持其正常的運化功能。 水穀精微通過脾的轉輸升清作用,上輸於心,貫注於心脈而化赤為血。 脾主運化而為氣血之化源。 脾氣健旺, 血液化生有源,可保證心血充盈。病理上,若脾虛失於健運,化源不足或統血無權,可導致血虛而心失所養。此外,勞神思慮過度,既耗心血, 又損脾氣,亦可形成心脾兩虛之候。 血液運行方面: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既 有賴於心氣的推動而不致過於遲緩,又依靠脾氣的統攝而不致逸出脈外。 心脾協同,則 血液運行正常。若心氣不足,行血無力,或脾氣虛損,統攝無權,均可導致血行失常的病理 狀態。
  • 我們的產品
    您好,宏濟的膏方、養生茶、皮膚護理等產品均由宏濟醫療集團中醫團隊研發,每個原料配搭、配比份量都經過中醫師調配。把功效發揮得最好。 關於養身產品詳情可以參考下面鏈接: https://www.hjmedicalgroup.com/shop
  • 運費與寄送
    香港本地線上門市訂購:滿199包順豐;亦或者您也可選取于西營盤店自提。西營盤店地址:西營盤威利麻街6號威華商業中心1303。 東南亞客戶訂購:登錄Lazada 搜索 Health Lab 其他地區訂購:因各地郵寄要求與郵費有所差異,訂購前請先聯繫客服 whatsapp +852 6354 8638
  • 門店地址及電話
    宏濟醫務中心地址: 銅鑼灣診所:百德中心2號,恆隆中心1710室(T/ 852 3998-4281) 中環診所:皇后大道中59號,泛海大廈707室(T/ 852 3565-5706) 西營盤診所:威利麻街6號,威華商業中心1303室(T/ 852 3563-8440)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