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飲:滋陰清熱,和血解毒的經典方劑
- Hongji Medical
- 1月19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甘露飲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這是一部由宋代官方編纂的藥典,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對後世中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甘露飲作為其中的經典方劑,以其滋陰清熱、和血解毒的功效,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
甘露飲方劑組成
甘露飲由枇杷葉、干熟地黃、天門冬、枳殼、山茵陳、生乾地黃、麥門冬、石斛、甘草和黃芩組成。根據「君臣佐使」理論,這些成分可以分為君藥、臣藥、佐藥和使藥四個部分。

君藥
枇杷葉:枇杷葉入肺胃二經,清降肺胃之熱,止嘔逆。它主要負責清降肺胃之熱,治療口臭、牙痛、咽喉痛等症狀。
臣藥
干熟地黃:滋養肝腎之陰,補先天之本,滋補陰虛引起的各種症狀。
天門冬:養肺胃之陰,滋養肺胃,緩解口乾、口渴等症狀。
佐藥
枳殼:降肺胃之氣,調節氣機,緩解胸悶、咳嗽等症狀。
山茵陳:清熱利濕,治療濕熱引起的黃疸、口苦等症狀。
生乾地黃:滋陰清熱,緩解陰虛火旺引起的各種症狀。
使藥
麥門冬:養肺胃之陰,引導諸藥到達肺胃,滋養肺胃之陰。
石斛:滋陰潤燥,引導諸藥滋陰潤燥,清虛火。
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使藥性協調發揮最佳效果。
黃芩:清熱利濕,引導諸藥清熱利濕,退黃。
甘露飲的主治功效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北半球進入夏季之後,「少陽經」(三焦經、膽經)、「陽明經」(大腸經、胃經)的能量會明顯增強。因此,有一定比例的人會出現相關經絡的實證,而出現脾胃火氣相關症狀。這些症狀包括口臭、牙痛、口瘡、牙周病、唇皰疹等。
甘露飲通過滋陰清熱、和血解毒的功效,能夠有效緩解這些症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甘露飲主要用於治療由脾胃火氣及濕熱引起的各種症狀。脈象方面,患者常見數脈,舌象則表現為舌苔乾燥和舌苔黃膩。

疼痛和症狀方面,患者可能會出現眼睛紅痛、牙齦腫脹痛、咽喉痛、口臭、口乾口渴、口瘡嘴破口角炎、大便秘結、容易飢餓食慾好、身體發低熱、面色發紅、皮膚顏色發黃、心胸煩熱、胸悶脹、心情煩燥、咳嗽、睡眠障礙、黃疸和牙齦腫脹痛等症狀。
現代醫學中,甘露飲被用於治療牙周疾病、黃熱病、口腔炎及相關病灶、急性會厭炎、鏈球菌性咽喉炎、肺氣腫、支氣管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百日咳、白喉、瘧疾、扁桃腺炎、肺結核和痤瘡等疾病。
甘露飲的病機
甘露飲適用於急、慢性咽炎、慢性扁桃腺炎、口內炎、口內潰瘍、齒齦炎、齒槽膿漏、壞血病、結膜炎和黃疸病等疾病。這些疾病多由脾胃火氣及濕熱引起,甘露飲通過滋陰清熱、和血解毒的功效,能夠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甘露飲的主要藥理作用是滋陰清熱,和血解毒。其成分包括生、熟地黃,天冬,麥冬,石斛,枇杷葉,枳殼,黃芩和茵陳,以及生甘草。生、熟地黃主要用於養肝腎之陰,補先天之本。
天冬和麥冬則用於養肺胃之陰,使後天之陰得養。石斛具有養陰潤燥的作用,能夠顧護上中下三焦,滋陰而清虛火。枇杷葉入肺胃二經,最善清降肺胃之熱,止嘔逆。枳殼則用於降肺胃之氣。黃芩和茵陳用於清熱利濕退黃。生甘草則是最善清熱解毒,又可調和諸藥。
甘露飲的現代應用
現代醫學中,甘露飲被用於治療口臭、唇皰疹、口腔炎(反覆口腔潰瘍)、咽喉炎、牙齦腫痛、慢性扁桃體炎和角膜炎等疾病。
這些疾病多由脾胃火氣及濕熱引起,甘露飲通過滋陰清熱、和血解毒的功效,能夠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此外,甘露飲還被用於治療一些現代疾病,如牙周疾病、黃熱病、口腔炎及相關病灶、急性會厭炎、鏈球菌性咽喉炎、肺氣腫、支氣管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百日咳、白喉、瘧疾、扁桃腺炎、肺結核和痤瘡等。
注意事項
服用甘露飲時,需注意以下事項:
首先,忌辛辣、油膩動火食物。這些食物可能會加重脾胃火氣,影響藥效。
其次,非陰虛者慎用。甘露飲主要針對陰虛患者,對於非陰虛者可能不適合。
此外,素體陽虛,潰瘍日久難愈,肢冷,腰膝酸楚,尿色清白,舌嫩有齒痕,虛火上炎之證不宜用此方。這些情況下,甘露飲可能會加重症狀,不利於病情恢復。
結語
甘露飲作為中醫經典方劑,以其滋陰清熱、和血解毒的功效,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其主要成分和藥理作用使其在現代醫學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然而,服用時需注意禁忌和副作用,以確保安全有效。甘露飲的傳統服藥方法和現代應用,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治療選擇,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通過對甘露飲的深入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利用這一經典方劑,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